在线吴梦梦视频一区二区,青青草国产在线,国语对白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免费精品久久,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日产国产亚洲a

 首頁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首  頁 關于我們 新聞中心 社會責任 黨的建設 在線服務 信息公開
 
 
  【國家電網報】從線路“百科全書”到創新帶頭人——記全國勞動模范張杰
  
作者: 張昕 馬亞運    發布時間: 2025-06-11  

●人物名片

張杰,山西忻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四級專家、高級技師,扎根輸電運維一線20年,對供區內高壓輸電線路和鐵塔的運行狀況了如指掌。他帶領團隊研發創新成果20余項,曾獲山西省勞動模范、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新時代最美勞動者等榮譽。

●勞動者說

擇一事終一生,我會把全部熱情獻給我鐘愛的線路和鐵塔。

晨光微亮,山西忻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四級專家張杰已背著工具包穿梭在忻州市的山巒間。這位面龐黝黑、手掌布滿厚繭的輸電運檢專家,仰頭仔細查看每一根導線——這幾乎是張杰每天的工作日常。

2005年,張杰從部隊轉業到忻州供電分公司(現忻州供電公司),從事供區內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帶電檢修工作。帶電作業對作業人員體能和心理素質要求較高。每次作業前,張杰都會反復檢查安全裝備,默背操作流程,在作業過程中保持全神貫注,嚴格規范執行每一項操作。

忻州市山脈縱橫,地勢起伏較大,地質構造復雜,當地多條輸電線路通道跨越雷害高發區、地質變化活躍區和易覆冰區。這讓線路運維工作面臨較大挑戰。

張杰發現,不同地形條件下的輸電線路隱患排查工作不能一概而論。2007年8月,220千伏嵐靜Ⅰ線突發故障,張杰所在的班組立即組織排查。該線路共有鐵塔104基,班組員工長時間排查后仍不能鎖定故障位置。張杰建議大家向沿線村民了解情況。班組員工通過走訪得知,故障發生時該區域曾出現雷暴天氣。根據這一線索,張杰和班組員工商量調整排查策略,很快就在一座地勢較高的鐵塔上找到了雷擊點。

每次作業結束后,張杰都會認真復盤,思考如何進一步提高作業安全性,如何更快速精準地找出線路潛在的安全隱患。他總結出線路巡檢“望聞問切”竅門:“望”指查看鐵塔、導線外觀,“聞”指通過聽電流聲、敲擊鐵塔判斷螺栓是否松動,“問”指向線路周邊居民了解情況,“切”指綜合分析信息做出判斷。

憑借日復一日的鉆研與復盤,張杰對供區內每一條高壓輸電線路的走向、每一基鐵塔的位置和運行狀況都了如指掌,成了同事們口中的線路“百科全書”。無論線路出現何種突發狀況,他都能迅速定位癥結、制訂解決方案,讓故障與隱患無處遁形。

2009年,張杰參加了忻州供電公司舉辦的帶電作業技術競賽。備賽期間,他每天用五六個小時反復練習帶電作業操作技巧,手指上磨出了厚厚的繭。“我就不信,別人能做好的我做不好。”張杰說。

在這次競賽中,張杰與團隊一路過關斬將,取得團體和個人雙第一。2008年、2012年、2014年,在連續三屆的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帶電作業技能大賽中,張杰所在團隊均獲得團體前三名,他的成績始終保持在個人前六名。

創新是張杰的另一張“名片”。帶電作業工具不順手、不貼合實際需求,他就動手改良;發現作業流程煩瑣、效率不高,他便著手優化。2012年,忻州供電公司成立了以張杰名字命名的職工創新工作室。工作室圍繞帶電作業中的實際難題開展創新。“咱就從身邊入手,把工作中遇到的麻煩事兒解決了,這創新就沒白搞。”張杰說。

憑借出色的專業能力和管理才能,2013年9月,張杰被任命為忻州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班長。同時擔任工作室帶頭人和一線班組長,張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帶領團隊在帶電作業領域不斷攻堅突破的決心。

2017年5月,張杰與帶電作業班員工巡線時發現,110千伏東寧線某基鐵塔上的螺母缺失。以往,作業人員處理類似情況時,大多使用絕緣軟梯攀爬到指定作業點位附近開展等電位作業。這種絕緣軟梯材質較軟且容易晃動,操作難度較大。當天戶外風力達到6級,安全風險極高,帶電作業被迫中斷。“這樣下去不行,得想個辦法。”張杰組織班組技術骨干成立攻關小組,深入研究復雜氣象條件下的高效作業方法和新型帶電作業裝備。

張杰帶領小組成員查閱大量資料,從自行車腳踏結構中獲得靈感,提出將絕緣桿操作頭與腳踏結構相結合的設想。經過多次改良,他和小組成員研發出懸垂線夾穿釘螺母帶電加裝緊固專用工具。該工具采用絕緣桿遠程操作設計,作業人員無須冒險貼近帶電設備,只用穩固站立在橫擔上,操作該工具就能完成作業。這項成果獲得了第47屆國際質量管理小組會議(ICQCC)金獎。

擔任班長后,張杰還負責新入職員工技能培訓與成長指導。2019年新入職員工崗位技能培訓期間,青年員工張宴慶向張杰求助:“我每次爬電桿的時候特別害怕腳扣滑脫,一上桿就心慌。”張宴慶的擔心并非沒有來由:傳統腳扣僅靠橡膠與電桿表面接觸固定,雨雪天氣電桿表面濕滑時,可能因摩擦力不足而滑脫。

有天,張杰陪孩子玩輪滑時,孩子腳上輪滑鞋的固定裝置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立即回家拆解閑置的輪滑鞋,嘗試用金屬搭扣和牛皮綁帶改造傳統腳扣。經過反復試驗,他成功研發出“前蹬后掛”雙重鎖定式腳扣。即使電桿表面濕滑時,該裝置的雙重鎖定結構也能確保作業人員的腳扣牢固鎖定。作業人員不用頻繁低頭檢查腳扣狀態,單根電桿攀爬效率較以往大幅提升。目前,該裝置已在忻州供電公司全面推廣使用。

在張杰的示范帶動下,忻州供電公司越來越多的技術骨干加入創新工作室。截至目前,該工作室累計研發創新成果20余項,相關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6項。工作室成員中涌現出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名、三晉工匠1名、忻州供電公司高級工程師7名、忻州供電公司高級技師12名。

不論職位如何變動,張杰始終保持初心——扎根一線,突破創新。不同的是,現在他的身后多了許多年輕面孔。那些曾經讓他夜不能寐的技術難題,如今都成了現場教學的生動案例。在忻州的山嶺間,這位線路“百科全書”將20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傳遞給更多青年員工。

(2025年6月10日 《國家電網報》 4版)